向台灣小孩學作文

旺報【(高翡飛╱浙江杭州.書店經理)】

《向台灣小孩學作文》一書隨著大陸媒體的一片叫好聲,書店的銷售也很理想。眾多讀者有感於台灣小孩的作文樸實清澈、天性童真、真情流露。評價大陸小孩的作文,寫作講究題材,語言雕飾造作,忽略真情實感,說教痕跡太重,形式主義明顯。也曾看過美國小孩寫的作文,與台灣又有所不同,美國小孩的作文,天馬行空,想像力極其豐富,個性十足。所以說,當真是國情不同,教育理念的高下,反映在孩子身上差異性也極為明顯。

也許我們怪罪於大陸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施的矛盾性,以分數來論學習能力高下,以致教師家長一致無奈的功利性選擇。我感到該書編者的目的不在於標榜入選作文究竟有多棒,而在於啟迪大陸社會各界關注並反思我們的教育目的與方法存在哪些問題。

台灣小孩的作文很生活化,很真實。生活中所思所想所感的任何事,都能拿來自由表達;大陸小孩似乎不會觀察生活,不關心身旁事。對生活沒有體驗,所以寫起作文來文字乾巴巴,只能用現成的句式去套。

台灣小孩語言純淨自然,不求雕飾造作,真實而溫暖;大陸小孩受作文題材局限的影響,主體空洞,形容詞過多。

台灣小孩用自己的語言,把要表達的事情說清楚;大陸小孩被要求主題明確,突出中心,詞彙豐富,字數夠多。

追根溯源,這些差別來源於兩岸不同的社會形態下,思想觀價值觀的差異性。當社會處於快速成長期,整體價值觀更趨於利而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家長沒有閱讀習慣卻要求孩子帶著功利性的目的閱讀。成年人生活的壓力通過網絡消遣來排解,帶給孩子的影響就是捧著iPad的遊戲悄無聲息的度過了童年。對孩子的期望與應試教育的未來迫使家長的焦慮像空氣一樣瀰漫在孩子的周圍。煩重的課內外作業與各類學習班抹殺了這個年齡段孩子本身具有的好奇心,進而產生了可怕的厭學情緒,以致惡性循環。

當孩子的生活中只有電腦遊戲、動畫片與玩具時,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自然貧乏,寫作文時的犯難之情可想而知,迫於壓力只能編造堆砌。老師面對生活素材貧乏的學生作文教育,最行之有效立並竿見影之法,就是講解如何套用題材,活用詞彙表達,以致作文訓練程式化、八股化。

反觀台灣,整體社會發展水平與民眾受教育程度較高,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四書五經列入必學科目。社會發展伴隨著民眾綜合素養的提高,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重視及努力程度,整體環境對孩子童年的保護與重視,尤其是家長的教育理念提升,在很大程序上避免了孩子論為學習機器而失去自主性的悲哀。

可以說《向台灣小孩學作文》給人印象最深的感覺是,寫的很自由,文字中更多的透露出生活中的樂趣。這份「自由」背後,包含著教育者的愛和理解,寬容與智慧,──自由的成長,也許這才是根源。

Categories: 文章
This post was written by , posted on 一月 7, 2014 星期二 at 3:13 下午

發表迴響